|
1 |
旅游安全应急管理虚拟仿真资源建设 |
1.00 |
项 |
/ |
/ |
否 |
1. 要求虚拟仿真资源集旅游数据分析、风险决策、危机管理于一体,采用“网游通关”模式,随机给定景区游客超载、突降暴雨、游船抛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山洪灾害等旅游应急突发事件虚拟仿真情景,学生通过利用虚拟仿真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和沉浸式反复实验,增强应急管理的虚拟仿真资源思维和综合能力。
2.要求虚拟仿真资源至少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模块、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验考核模块及学情分析模块,其中虚拟仿真实验模块要求为采用3D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具备较强的可视化展示效果及虚拟仿真交互实验效果。
3.要求虚拟仿真资源基于旅游流(tourism flow)时空演化原理、旅游承载力(tourism carry capacity)原理、旅游危机管理4R原理,至少设置景区信息化管理、旅游流时间特征分析、旅游流空间特征分析、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资源特征分类、旅游容量基础数据调查、旅游容量概念模型、最佳容量计算、瞬时容量计算、旅游承载力判定方法、景区应急管理方案制定、景区现场应急管理、智慧中心联动管理、景区跨部门协同管理、旅游景区关键节点游客容量测算与控制、旅游景区线路组织与交通调度方法、旅游景区风险源识别与预判、高峰期景区流向分析和流量计算、高峰期景区危机预判与分级研判、高峰期景区游客调度管理、高峰期景区分级响应处置(包括信息发布、物质调度等)、天气预报信息收集、分析与风险预判、突降暴雨下景区风险易发地识别、突降暴雨景区易发地危机分级研判、游船抛锚信息收集、分析与风险预判、游船抛锚分级响应处置(包括人员救援、信息发布、物资调度等)、多突发事件叠加发生可能性研判与安全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预警、山洪灾害预警、旅游自然灾害预警等不少于30个知识点,供学生实验学习。
4.要求虚拟仿真资源基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类型的国家5A级景区虚拟仿真场景及全套实验数据作为实验背景并贯穿整个实验,通过数据建模生成景区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指标,数据指标至少包含该景区的全貌3D漫游场景、主要旅游景点、游乐设备、景区游客流量数据、景区游客分布热力图、景区安全管理人员布置情况、应急设施设备等元素,并针对模拟实验景区管理实际中曾经发生过的应急事件进行提炼和归纳,设置出不同难度的突发事件3D虚拟仿真情境。根据景区实际运用的应急管理方案设置沉浸式交互操作步骤,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反复操作尝试和探索,通过比选不同应急管理措施,对比分析不同处置效果,并可设置随机突发事件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的推进随机出现,并要求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沉浸式处理。
5.虚拟仿真资源内置旅游过程及景区管理运营过程中的不少于30个突发应急事件,如:景区游客承载量过大、突降暴雨恶劣天气、游船抛锚、游乐设施故障、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火灾、突发疫情、交通事故、游客投诉等不少于30个,且要求所有突发时间采用3D虚拟仿真、Flash动画等沉浸式可视化形式展示,根据实验的推进在指定时间或当学生的实验操作达到某个阀值时自动触发,同时须具备突发事件沉浸式应急处理功能,学生考量突发事件特点、景区现有因素和制约条件,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研究探索,经计算权衡后作出应急管理。
6.要求虚拟仿真资源可按实验任务提供旅游应急安全典型实验项目,至少包括:景区游客承载量过大应急处理实验项目、景区游船抛锚实验项目、突降暴雨应急处理实验项目、突发泥石流应急处理实验项目、突发地震应急处理实验项目、突发火灾应急处理实验项目、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实验项目,且每个实验项目均具备科学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如:景区游客承载量过大应急处理实验项目,应至少包括利用景区智慧管理虚拟仿真资源进行景区客流大数据检测、客流拥堵风险识别、客流管控、景区容量标准选择、分析计算、景区最佳容量设置、最大瞬时容量确定、超载等级判别、应急方案启动、现场应急管理、智慧中心联动管理、顶层管理、应急管理方案优化探索等实验操作步骤,且要求所有操作步骤均应该可以让学生进行沉浸式可视化交互操作。
7.虚拟仿真资源具备实验考核设置功能,教师可根据实验要求在教学管理模块设施实验成绩组成、考核点、分值等信息,学生可通过实验结果输出不同实验场景中各资源类学习记录信息、设计方案及评分记录,并撰写实验报告。
8.要求提供配套的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指导手册应包含所有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考核方法等内容。
9.虚拟仿真资源基于学校教学需求定制开发,如果使用方对相关的案例内容不满意,制作方需要修改到使用方满意为止。
10.制作方需要保证内容为原创内容,并在验收合格三个月内配合使用方取得软件著作权。 |